關于2021年開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 梯度培育的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和省《政府工作報告》工作部署,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共遼寧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根據《財政部工信部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快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及創新水平,推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實現高質量發展,結合我省工作實際,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關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建設“數字遼寧、制造強省”,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聚焦特色產業、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創新驅動、市場帶動、上下聯動,將培優中小企業與做強產業相結合,加強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加快完善梯度培育體系,鼓勵中小企業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竟爭力,加快中小企業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步伐,成為助力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的重要力量。
(二)工作目標
以“激發企業創新產品(技術)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細分領域“小巨人企業”為目標,實施“專精特新產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建立企業培育庫,加快形成滾動發展、梯隊培養格局,不斷提高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數量和比重,引導中小企業逐步成長為制造業單項冠軍,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實力。到2021年底,擬認定200項高質量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培育150戶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蘆品質量優、經濟效益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100戶在國內細分市場占有率居于前列、有重要影響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二、主要任務
圍繞提升產業鏈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重點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分類促進企業做精做強做大。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是指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的發展道路。“專業化”是指企業專注核心業務,深耕產業鏈中某一環節或產品,具有較強專業化生產能力,注重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的能力,為大企業、大項目和產業鏈提供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配套產品和延伸服務;“精細化”是指企業建立精細高效的制度和流程,采用先進技術、工藝或信息化等方式實現精細化生產、管理和服務,用美譽度高、性價比好、品質精良的產品和延伸服務贏得市場;“特色化”是指企業具有行業或區域的獨特性,能利用特色資源進行研發生產,弘揚傳統技藝或地域文化,能采用獨特工藝、技術、配方或原料,研制生產具有地方或企業特色的產品,具備區別于其他同類產品的獨立屬性。“創新化”是指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重視研發機構或團隊建設,主動研發、設計和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能運用“互聯網+”和新代信息技術,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一)實施“專精特新”產品培育
通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產品(技術),鼓勵中小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和自主創新,研發專精特新產品,應用專精特新技術,提升產品檔次和品質,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整體素質。(1)在遼寧省行政區域內依法注冊登記并連續經營2年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型、小型或微型企業,企業的劃型按照《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執行。2)企業主導產品(技術)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相關要求,且進入市場(技術運用)1年以上,企業具備規范的財務會計核算和管理制度。(3)企業上年度營業收入達到1000萬元及以上,且近2年企業資產負僨率控制在合理范圍。(1)專業化指標:近2年主營業務收入實現正增長且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60%及以上;產品或技術在細分領域或國內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具備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穩定協作配套關系的能力。(2)精細化指標:企業經營管理規范,建立了質量、環境、安全等至少1項管理體系,生產技術、工藝及產品質量性能優于同類產品,生產執行標準達到國家或行業標準。(3)特色化指標:采用獨有、可持續的工藝、技術或配方研制生產的產品;或擁有獨特、獨有的工藝、技術、配方的專有技術;產品或技術具備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特征。(4)創新化指標:企業重視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產品是近2年內研發完成,且批量投入生產的新產品;或具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能力,擁有專利技術、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知識產權。符合《推動全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遼工信發〔2018〕156號)、《“三篇大文章”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3年)(1.0版)》(遼委辦發〔2021]4號)和智造強省“十四五”規劃中明確的重點發展領域和方向;列入《遼寧省工業高質量發展推薦產品名錄》《遼寧省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計劃》的創新產品和技術項目。通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專注核心業務,聚焦細分領域,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能力,提高企業市場占有率和專業化水平增強中小企業與大企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展能力。(1)在遼寧省行政區域內依法注冊登記并連續經營2年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型、小型或微型企業,企業的劃型按照《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300號)執行。(2)企業上年度營業收入達到1500萬元及以上,且近2年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企業近2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1%及以上。(3)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具有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具備健全的財務會計核算和管理制度,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質量穩定可靠。(1)專業化指標:企業從事特定細分市場時間達到2年以上;近2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不低于2%且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60%及以上;主導產品在細分(區域)市場占有率排名占行業(全省)前列;至少與1家大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協作配套關系。(2)精細化指標:企業管理規范、信譽良好,取得至少1項管理體系認證;或企業產品生產執行標準達到國際國內或行業先進水平;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企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或中級及以上職稱員工數占比不低于20%。(3)特色化指標:企業具有品牌培育理念,擁有自主品牌(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標志商標等);或企業獲得有效期內的“中華老字號”等省、市級及以上地方特色稱號擁有獨有、可持續的工藝、技術或配方研制生產的產品;或擁有獨特、獨有的工藝、技術、配方的專有技術;或擁有具備地方特色屬性的產品。(4)創新化指標:企業具有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獲得與主要產品相關的在有效期內的發明專利(含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至少1項;或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等至少2項(含);或企業曾主持(參與)制(修)訂相關業務領域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企業屬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或屬于我省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和轉型升級的傳統產業;或符合《推動全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三篇大文章”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3年)(1.0版)》和智造強省“十四五”規劃中明確的重點發展領域和方向;符合工業低碳和綠色制造發展方向。
(三)實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
通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導中小企業長期專注并深耕產業鏈中某個環節或產品,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基礎零部件、工藝和材料等填空白、補短板、鍛長板,推動中小企業與行業龍頭協同創新、協作配套,增強專業化生產能力,支撐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促進中小企業做優做強,逐步成長為制造業單項冠軍。(1)在遼寧省行政區域內依法注冊登記并連續經營3年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型、小型或微型企業,企業的劃型按照《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執行。(2)企業上年度營業收入達到200萬元及以上,且近2年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企業近2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2%及以上。(3)企業具有健全的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和獨立的財務核算制度,經營狀況和企業信用良好,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較高,主導產品精良、質量過硬,通過質量管理體系等認證。(1)專業化指標:企業從事特定細分市場時間達到3年以上;近2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不低于3%且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60%及以上;主導產品在細分(區域)市場占有率排名占行業(全省)前15位;至少與2家大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協作配套關系。(2)精細化指標:企業有完整的精細化管理方案,采用適合企業的現代管理方式,如5S管理、KPI考核、卓越績效管理、ERP、SCM、CRM等;取得至少2項相關管理體系認證;或企業產品生產執行標準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或產品通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品認證(國際標準協會行業認證);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企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或中級及以上職稱員工數占比不低于30%。(3)特色化指標:企業實施系統化品牌培育戰略并取得良好績效,擁有自主品牌(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標志商標等);或企業獲得有效期內的“中華老字號”等省、市級及以上地方特色稱號;擁有獨有、可持續的工藝、技術或配方研制生產的產品;或擁有獨特、獨有的工藝、技術、配方的專有技術;或擁有具備地方特色屬性的產品。(4)創新化指標: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獲得與主要產品相關的在有效期內的發明專利(含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至少2項;或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等至少3項(含);或近2年內企業主持(參與)制(修)訂至少1項相關業務領域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或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具備完成技術創新任務所必備的條件或環境;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符合《工業“四基”發展目錄》所列重點領域,從事細分產品市場屬于制造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關鍵基礎材料;符合制造強國戰略明確的十大重點產業領域;屬于產業鏈供應鏈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產品;圍繞重點產業鏈開展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攻關;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產品;符合《推動全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三篇大文章”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3年)》和智造強省“十四五”規劃中所列重點發展領域和方向;企業屬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或屬于我省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和轉型升級的傳統產業;符合工業低碳和綠色制造發展方向。
三、組織實施。
(一)申報程序
1.自愿申報。中小企業“專精特新”梯度培育工作采取自愿申報的方式,符合條件的企業可咨詢所在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對于申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的,需選擇適合自身情況的最高梯度進行申報。對于申報“專精特新”產品(技術)的,同一企業同一年度只能申報一項產品(技術)。2.申報方式。梯度培育工作將通過網上申報形式開展,提交相關佐證材料。3.篩選方式。各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對注冊申報企業進行初審并推薦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委托第三方服務機構或組織專家對經各市初審推薦的企業進行評審,形成第三方或專家組評審結果和意見。4.公示公開。經專家評審后,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根據梯度培育計劃確定企業(產品)名單,并對擬認定的“專精特新”產品和企業進行公示,公示期結束后印發認定通知。原則上,申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應當具備有效期內的專精特新產品,申報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應當是有效期內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二)申報材料
1.申報“專精特新”產品和企業的單位要填寫相應的申報表3.申報單位需將申報表、相關佐證材料等按順序裝訂成冊4.申報材料需紙質版一式兩份和電子版刻盤,同時要確保紙質版和電子版的一致性
(三)有效管理
1.所有申報單位不得提供虛假信息,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等要符合國家和省里相關規定,銀行信用、納稅信用和社會信用良好,依法規范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近3年無偷漏稅等違法、違規、失信行為,且未發生過安全、質量、環境污染事故。如企業存在上述情況,一經核實立即撤銷所獲稱號,年內不得申報。2.被認定的產品或企業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滿后仍符合相關條件的產品或企業可在期滿當年按通知要求重新申報。(2018年度的已獲省級認定企業今年需重新申報)3.企業發生更名、重組等重大調整的,應在一個月內將有關文件報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辦理信息更新,逾期不報的,視為自動放棄所獲稱號。(一)建立“專精特新”培育庫。以符合“專精特新”梯度培育條件的產品、企業為對象,建立2021年度“專精特新”培育庫。培育庫實施分級動態管理,對經各市推薦的產品、企業,納入省級“專精特新”培育庫,對經縣(市、區)推薦的產品、企業,納入市級“專精特新”培育庫,對符合“專精特新”培育條件和暫不具備“專精特新”培育條件但具有發展潛力的產品、企業,納入縣(市、區)級“專精特新”培育庫。結合工作實際情況,每年定期更新和調整培育庫企業名單。培育庫企業將作為省級梯度培育企業以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候選企業。(二)強化工作組織。各工業和信息化局要高度重視“專精特新”梯度培育工作,明確負責處(科)室,指定專門聯系人,建立工作臺帳,加強“專精特新”產品和企業的跟蹤監測,組織所有培育企業通過網上直報方式參與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問卷調查,按月度掌握企業經營情況,協調解決企業困難和問題,做好各項具體政策的落實落細。同時要發揮牽頭和組織協調作用,加強與行業處室、縣區的溝通協作,集聚各方資源和政策,共同組織、推動和支持本地區中小企業實現“專精特新”發展。(三)強化服務保障。發揮遼寧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作用,組織企業注冊遼寧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通過集聚創新等服務資源,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等服務。省工信廳將聯合省股權交易中心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路演輔導、股權融資等多層次資本服務。已獲得省級“專精特新”稱號的企業,將列入全省工信系統“銀企對接”的重點名單,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同時支持獲評企業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各級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將加大宣傳力度,推廣企業典型案例,支持獲評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跨國采購洽談會等展會,幫助開拓國內外市場,提升企業的影響力。
五、其他相關要求
1.培育庫和推薦數量。各級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要緊緊圍繞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結合本地區工業發展實際,擇優建立“專精特新”培育庫,做好產品和企業的推薦申報工作,確保完成2021年度全省擬培育數量。2.申報時間要求。申報時間為2021年5月20日2021年6月30日。3.報送要求。請各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要求做好培育庫建立工作,組織縣(市、區)認真調研企業情況,將暫不具備條件但有潛力的企業納入培育庫,并于2021年6月30日前將《“專精特新”培育庫參考表》報省工信廳。符合條件的推薦企業將通過申報系統直接形成省、市兩級培育庫。對申報推薦工作,請在初審結束后形成初審結果,5個工作日內將正式推薦文件(含企業名單)和企業申報材料報送省工信廳。
大連天奧財務咨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注冊資金100萬元,位于大連市西崗區合誼街5號良玖國際2120室。下屬子公司有:大連輔源咨詢管理有限公司、天奧投資管理(遼寧)有限公司、大連鑫龍鷹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主營企業管理咨詢、財務咨詢、人力資源咨詢、投資融資、內控審計、掛牌上市推薦業務。目前服務行業涉及農業、科技、體育、醫療、健康、金融、教育等多個領域,與證券、期貨、銀行、股權投資基金、創業基地、企業家平臺建立了協作關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咨詢服務體系。

